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

慢性精神病患的就業輔導


文/許豪沖
 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精神科在院長的大力支持及各相關科室的幫助下,努力為我們的病患爭取更多的福祉與進步空間。這幾年下來包括精神科日間中心的成立、各專業人力的補充與在職進修、以及門診治療的多樣化,我們可說是有了一定的成績。從門診服務量的穩定成長,可看出我們的耕耘逐漸獲得越來越多市民同胞的肯定。
  但我們並不以此自滿,近三年多來我們更在北市勞工局的大力支持下,逐漸發展出我們仁愛醫院特有的就業輔導訓練模式,先後依此模式架構了「心靈舖子」咖啡屋以及「鮮果吧」,這些都是我們訓練病友工作的模擬職場。以下,我想利用這個機會,把我們就業輔導的理念與做法,簡單地向大家介紹。
  過去,精神病患在大眾的心目中,常常是退縮、缺乏能力、言行怪異與危險的一群人。雖然很多人知道這些都是以訛傳訛的偏見,但人類最麻煩的就是明知道是偏見,卻還是有意無意地排斥、抗拒、貶抑。一直到有一天,自己(或親友)不幸成為所排斥貶抑的對象時,才深深了解箇中的痛苦滋味。而這些社會中廣泛流行的偏見,不但造成精神病患的延誤就醫,也造成病患復健上的重重困難。所以,雖然就業輔導的服務對象是慢性精神病病友,但其實我們的就業輔導員(以下簡稱就輔員)還要幫助病友跟所有可能接觸到的人或團體溝通,促進周圍人們對病友的了解,以降低偏見對我們精神病友的負面影響;這其中包括家人、雇主(院內與院外)、相處的同事等等。
  另外,精神病患在回歸社會之前,需要先接受完善的醫療照護、日常生活訓練、以及人際互動等團體治療,以恢復其因疾病而喪失的功能。因此我們大都建議初期以日間中心的治療為主。之後我們就輔員再透過與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,協助病情穩定的病友開始回歸社區的準備。透過詳細設計的課程、實務的見習與反覆操作、以及不厭其煩地提醒輔導,前後經過一年以上的輔導訓練後,病友(當我們轉介病友進入訓練課程後,我們就會稱之為學員,以強調其學習的任務並淡化其疾病角色)的病情穩定度、人際關係、社會適應力與自尊自信,都有明顯的提升。
  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醫療團隊透過就輔員的加入,能夠更完整地照顧到病友回歸社會的需要,也真正讓病友可擺脫殘障的、被照顧的弱勢地位,而重新獲得獨立的、有貢獻的生產者角色。直到筆者為文的今天,我們已經組織一個就業輔導團隊,包括五位就輔員與一位計畫承辦員,成為我們科裡為數最多的專業工作者。在此我要特別謝謝他們的努力付出。
  最後,我個人有些心得想與諸位共勉: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其實獲益最多的人往往是自己。而這也是我們團隊共同努力的理念。希望過去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所有朋友,都可以繼續給我們更多的提攜指教,讓我們仁愛精神科可以逐漸茁壯,也能夠為病患帶來更多更好的服務。
2002.8.

沒有留言: